2025年4月29日捷希缘,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汇报暨2024年度业务工作公众分享会在西藏博物馆举行,汇报会由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主办。为期两天的汇报会,涉及23项西藏考古成果,年代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西藏早期金属时代到吐蕃时期等。
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党组书记赵兴邦介绍了西藏考古工作的多项成果。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六十年来,西藏考古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从六十年代文物调查叩响高原文明之门到2024年康玛县玛不措遗址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一代代考古人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雪线之上,以手铲为笔、以大地为卷,书写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西藏篇章。
赵兴邦书记表示:西藏正以“四大课题”为经纬,织就西藏考古工作的学术图谱,多项突破性成果让西藏古代人类发展史的“时间轴”愈发清晰:
展开剩余73%一是高原早期人类迁徙之谜:从拉萨堆龙尚嘎岗遗址的旧石器遗存到阿里梅龙达普洞穴遗址的发现,实证了距今10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踏入青藏高原腹地。位于那曲的尼阿底遗址实证距今4万年左右捷希缘,石叶技术与石片技术在西藏北部出现。
二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系之辨:通过曲贡遗址、卡若遗址、拉颇遗址等陶器谱系研究,厘清了西藏东部与横断山区、中部的文化交融轨迹。这表明,距今5000年,西藏大部区域进入新石器时代。
三是早期复杂社会起源之钥:位于阿里地区札达县的格布赛鲁墓地、桑达隆果墓地实证了距今3600年,西藏已迈入文明门槛;距今3600年,青铜器的传入开启了西藏的青铜时代;距今2500年,西藏古人类初步进入铁器时代。
四是吐蕃王朝遗存之证:位于拉萨的温江多遗址、当雄墓地再现了“唐蕃古道”的文明盛景。
赵兴邦书记还介绍了2024年西藏文物考古工作重大突破。他表示,刚刚获得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玛不错遗址,这座海拔4400米的史前聚落有“四个之最”:
一是海拔之“最”:刷新青藏高原腹地新石器遗址海拔纪录。二是年代最“早”:是青藏高原腹地新石器时代年代最早捷希缘,距今4800年。三是时序完整之“最”:构建起距今4800-2000年、横跨2800年的最为清晰的文化序列。四是价值丰富之“最”:解决了西藏中南部新石器不同阶段的文化格局问题,不仅填补了高海拔新石器时代人类生存策略研究的空白,同时也为西藏新石器阶段聚落考古与社会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丰富的一批资料。该遗址结合多学科研究、在古DNA、古人类学、动植物考古、环境考古等方面实现了全方位突破。揭示了人类在海拔4400米以上的生态位活动的高原适应性、复杂性和连续性。不仅对西藏考古,乃至在世界范围内认识和理解高原人类适应演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西藏考古的突破,不仅在于填补历史空白,更在于服务国家战略、凝聚民族共识中体现考古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在边疆考古中助力国家战略,众多出土文物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坚实的实物证据,彻底打破了以往人们认为西藏地理空间封闭的观念。此外,西藏还发布了札达县桑达隆果墓地发掘简报,推进西藏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参与实施《青藏高原古代人群演化和考古文物谱系研究》等重大课题研究20项,出版学术著作、编著6部,发表学术文章31篇,考古成果转化力度不断加大。
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重庆市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藏大学、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博物馆等研究机构和文博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分享了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
监制:陈琴
编辑:罗布次仁
记者:陈琴 陈福军 李旭 何晓月捷希缘
发布于:北京市镕盛融资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